運動紓壓
 
父母活躍,孩子也活躍
 

文/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戴怡君、謝秉廷)

 
 

  希望孩子不要宅在家,想要增加孩子運動量?那父母們自己必須多加運動才行。這是由即將於9月1號出版的大家健康雜誌「憂鬱症新知」專欄中所介紹,發表於七月號<身體活動與健康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的研究。   

  本研究由美國猶太健康醫院醫學助理教授Kristen Holm主持,此研究方案囊括了八十三個家庭,目的是協助年齡介於七到十四歲有過重或肥胖問題的孩子控制體重。該方案鼓勵父母和孩子透過每天走路超過兩千步來增加運動量。整個過程皆以計步器追蹤。   

  結果發現,當某些日子母親們走路達到或超過兩千步時,孩子們平均走路超過兩千一百一十七步。當母親沒有達到目標時,孩子則僅多走一千一百七十五步。研究者指出,在方案開始後,先前活動量較低的孩子反而走得比先前活動量較高的孩子來得多。   

  整體而言,研究者發現,當母親多走一千步時則孩子們會多走一百九十六步。類似的結果也出現在父親和孩子之間。我們都知道父母和孩子的活動量是有關的,而本次研究證實了當父母的活動量增加,孩子的活動力也變強。這樣的影響在週末更是特別明顯。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表示,大家不妨想想看一個畫面,父母陪著孩子,在夕陽西下前的黃昏一起慢慢跑著,這是一個多美的畫面。因此,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要孩子多運動,不如就陪他一起,運動不管對我們的身體或心理都會有幫助,他以自己為例,有時候他會利用空閒的傍晚和孩子一起慢跑或是去游泳,共同設定一個目標,不管是跑3000公尺還是游1000公尺,讓兩人一起達成,甚至鼓勵孩子去超越自己,那種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感覺,其實就是增進親子間情感的好方式,而運動時的談天,更是改善家庭溝通問題的有效潤滑劑。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任葉雅馨表示,運動會幫助產生好心情已經有許多研究証實的,董氏基金會在2011年進行的「台灣五大都市國、高中學生運動狀況、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結果得知,當受訪學生的父母常運動者,受訪學生有運動習慣的比例高於沒有運動習慣者,且達顯著,這呼應了本研究,父母的運動習慣也會帶動孩子。另外,發現有17.3%的國高中生會因情緒不佳而運動,運動後有84.2%覺得心情會變好。也已証實運動會產生腦內啡,幫助人們產生愉悅感,這都提醒我們對於運動,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最新消息About 運動紓壓樂動小將養成計畫動一動有好心情憂鬱情緒篩檢簡單做運動分享特區贊助專區回首頁
   
  Copyright © 董氏基金會 / 心理衛生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設計 BY CSIDEA
 
close